基本病因
1.细菌感染:尿路感染95%以上是由单一细菌引起的。常见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,其中大肠埃细菌常见,约占全部尿路感染的85%。
2.其他病原体感染:腺病毒可以在儿童和一些年轻人中引起急性出血性膀胱炎,甚至引起流行。
诱发因素
1.尿路梗阻:如泌尿生殖系统异常、结石、肿瘤、狭窄、前列腺增生或神经源性膀胱,引起尿液滞留,降低尿路及生殖道上皮防御细菌的能力。
2.免疫力低下: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,患有糖尿病、艾滋病或严重的慢性病,长期卧床等。这部分人免疫力被破坏,易致感染。
3.医源性原因:导尿或留置导尿管、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、逆行性尿路造影等可致尿路黏膜损伤,如将细菌带入尿道,可引发尿路感染。
4.尿路畸形:尿路畸形或功能缺陷,可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,即排尿时尿液从膀胱逆流至肾盂的反常现象等,亦易发生尿路感染。
1.尿路刺激征:尿路刺激征主要表现在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。急性尿路感染会有很强的尿路刺激征,慢性尿路感染会有轻度的尿频、尿急、或排尿不适等。
2.中毒症状:全身中毒症状,如发热、寒战、头痛等。
3.尿液异常:尿路感染可引起尿液的异常改变有细菌尿、脓尿、血尿等。
4.腰疼:腰痛是临床常见症状,肾脏包膜、肾盂、输尿管受刺激或张力增高时,均可使腰部产生疼痛感觉,下尿道感染一般不会引起腰痛。
1.抗生素治疗,应早期用药,彻底治疗。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,选用有效抗生素。
2.急性感染时应卧床休息,多饮水,勤排尿。
3.尿路感染如反复发作,应积极寻找病因,针对性治疗,并及时去除诱发因素。
治愈:症状消失,尿菌阴性,疗程结束后2周、6周复查尿菌仍阴性。
治疗失败:治疗后尿菌仍阳性,或治疗后尿菌阴性,但疗程结束后2周或6周复查尿菌转为阳性,且为同一种菌株。